把握想象点,激活多向思维——教《惊弓之鸟》有感
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,创新思维是新时期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,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适时机地应提倡“学贵有疑,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”的教学思想,培养学生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的能力。
《惊弓之鸟》是一则成语故事,它要求学生懂得一个道理:做一切事情,都要细心观察,进行合理的分析、推理,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。根据这一教学目标,我认为这篇课文在教学中只要把握课文中的想象点,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活动,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课文(2、5、7)三节是针对魏王对更赢不用箭能射下大雁的认识变化,而相应产生的态度变化来描写的。在教学中,可要求学生划出表达魏王态度的三个词,并让学生说说这三个词内含的意义及内在的联系。这里就要求学生进行纵向思维。起先魏王为何信不过自己的耳朵?过后有为什么大吃一惊,后来又为什么感到更加奇怪了?这三个问题孤立来看,只是每句话的内含:从来大鸟需用箭,更赢怎么可不用箭?这是魏王从来没听说过,所以他“信不过自己的耳朵。”实际上他真正信不过的是更赢的话,因此魏王问道:“你有这样的本事?”但当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时,魏王当然要“大吃一惊”。他惊的是:“更赢居然不用箭射下大雁,是他始料不及的,但又是事实。由于魏王不知原因,所以他“大吃一惊”。心里自然将信将疑。当他听到更赢说:“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。”时,他便更加奇怪了,他奇怪什么?魏王奇怪更赢不仅不用箭射下大雁,而且还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,奇怪的是受过箭伤的与不用箭射下它又有什么关系?而此时的魏王从心底里相信更赢确有不用箭能射下大雁的本领,而至于为何能射下大雁的真正原因他还不知道,所以他只得“更加奇怪。”因此这三句话实际写出了魏王的思想变化:从截然不信到将信将疑一直到确实相信。学生经过上述的纵向思维,对魏王的思想变化过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。
在教学课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“它一听到弦响,心里很害怕,就拼命往高处飞。它一使劲,伤口又裂开了,就掉了下来。”时,可让学生进行填写关联词的练习。
(因为)大雁一听到弦响,(所以/因为)心里很害怕,(所以/因为)拼命往高处飞,(所以/因为)伤口又裂开了(所以)就掉了下来。
在让学生反向推理,即先果后因的形式来复述一遍。
这种反向思维的训练,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,更是教会学生对事物的多角度分析方法。
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,在讲解更赢为何不用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时可通过演示操作来说明。围绕飞上去掉下来这一基本特点,去思考上升和下掉的速度和路线不同的原因,即学生通过横向思维,去寻求问题的答案。在幻灯或黑板上出示一只大雁,先演示慢慢向上飞,然后掉下来;再演示迅速向高处飞,然后慢慢斜向掉下来;最后演示直往上飞,然后直往下掉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谈谈这三种演示哪一种符合课文内容,哪两种不符合课文内容,并讲出其中道理。学生经过比较,深入思考,一定回得出第一种:慢慢向上飞不合课文内容,因为弦响对大雁没有产生作用,说明这只大雁在此前并未受过箭伤。第二种慢慢斜向掉下来,说明大雁本来无伤,只是现在受了箭伤后,作垂死挣扎扑腾着斜向掉下,这当然也不合课文内容。而第三种直上直下才是符合课文内容的。通过这种横向思维,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,使他们真正了解到造成那只大雁掉下的原因是:本身受过箭伤。
整篇课文分析完以后,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有一个升华:不仅使他们了解到更赢是一个射箭能手,更应让他们认识到更赢是一个具有分析事物,抓住事物本质,解决问题的能手。
老师可出这么个思考题:如果那只大雁,不是由更赢射,而由你拉响不上箭的弓,它会不会掉下来?为什么?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。这种思维形式难在逆着指定的方向进行思维。大多数学生受到课文内容的定性影响,会回答不会掉下来。这时老师可追加提出更赢本事大,究竟大在何处?
学生经过积极的思维,一定会得出结论:更赢本领大,大在他能根据大雁飞得慢,边飞边鸣的特点得出那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,本领更大在:它能根据这一推理作出正确的判断,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,听到弦响,一定会惊恐万状,拼命向上飞,而导致伤口再度裂开掉下来。当学生分析到这里时,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,学生也就有了正确的答案:不管谁拉响弦,那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也会掉下来。此时老师可提出一个结论性的问题:学习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?在老师的启发下,他们不难、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,即要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,就必须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,合理的分析。通过逆向思维,是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水平有了提高,有了升华。
语言是思维的外壳,思维是语言的内容,这是语言与思维的辨证关系,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手段。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,抓住课文的特点,根据学生的情况,充分应用各种思维形式,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,启发学生的思维,我想语文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更好。
作者:孙其敏